上图是我第一批寄到国外而且是最早返回的一枚存局侯领片( 原片尺寸为 148X100mm )。由于一开始不太了解各国存局侯领业务的行情,把寄达地点选为美国这个当今最发达国家的首都,应该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而且我到过那个机场所在的阿灵顿区,在一个法国朋友的跃层式公寓里小聚。站在五层楼平台上可以直接观赏下面波托马克河岸树木葱笼,青草遍地的的风光。西面不远处就是闻名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和一座雄伟感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硫磺岛纪念碑,(我曾在那里久久停留,思考着一个个普通人的人生的价值和人类社会的悲哀和无奈)机场就在它的东南面不远,是华盛顿三个国际机场中距市区最近的一个。所以我对此还有很深的印象(见下图绿色方框部分,选自“出国及涉外实用地图册”,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0年出版)。选择机场有几个好处:一是这种国际机场在地图(尤其是城市地图)或参考书上多有标注,而且从邮递的角度考慮也不必查找详细地址;二是机场内一般都有邮局,你不必为你的信件的落脚点而多虑;三是如果这个机场就是国际邮件的进口处,处理速度自然要快捷些。从我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推断还是正确的。这枚片子是按照万国邮联的要求制做的。明信片是选用的JP63(4-1)第22届万国邮联大会纪念明信片,自带420分标准国际航空明信片邮资要求。邮票图案是万国邮联会议的标志,和以一个信封做基石的一段长城图案,画面简洁醒目。在左上角,按万国邮联规定,笔者写上“Poste
restante"(法文存局侯领)字样加上了下划线以代替其要求的粗体字。其下又写入了“If no receiver,please
return to sender within 10 days"(10天之内如无人接受,请返还寄信人),右面是寄达邮局的地点(美国华盛顿特区别华盛顿国际机场邮局)和收信人及发信人名址。这封信是1998.2.2.返回南京的.前后间隔了81天.如果以往返需用20天计,那么这件明信片在机场邮局大约停留了61天.看起来美国人办事也不是尽善尽美(当然,从信件顺利返回的角度讲也算不错了!)明信片亮面都没有落地戳.但正面有一个邮政业务戳,里面画着一支手指向一段文字“
RETURN TO SENDER INSUFFICIENT ADDRESS”(“地址不当退回发信人”。我想这可能是一枚通用邮戳,否则应该写“无人认领
退回发信人”)邮戳右面用红笔画了一个箭头,指向通信地址,并在其下用红笔画了一条杠。明信片的背面一枚红色圆戳是南京的返程落地戳,记录了这件邮件往饭太平痒的总日程。下面还有一枚和正面类似的美国副戳,但文字全是反相的。可能是在另一件类似的邮件刚刚盖戳后相压印出来的。由此可以猜测这个邮局可能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此类邮件。因此早晚几天也就可以谅解了。要知道美国的一个小邮局也只有一两个人,美国再先进恐怕这一盖一划的事还得靠人工。山姆大叔的工钱比我们要高出几拾上百倍,我那点邮资还真不够这来回的成本。至于中国和美国邮政怎样去分这四块二毛钱,我就没时间去多研究了。明信片正反两面还印上了三行邮政分拣条码正面一条红色的是先打印上去的,从时间顺序推断应是中国邮政加盖的。另外两条一黑一红的码,则一下子判断不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集邮者与邮政规章”121页(扬未君
孙晓洁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年第二次印刷)或其它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如果你翻译出其中的代表含意,也是很有意义的事.....好了这一件小小的邮品已经囉唆半天了.但我相信,你如果确实读了这些文字,我想你也一定会和我一样,有一种"应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觉.需知全球各地的邮政雇员,每天要处理成千上万的信件.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海洋.我们应当感谢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正是他(她)们平凡而伟大的劳动,才为我们架起这四通八达,横贯全球的通信网.(我曾到过北京国际邮电局分拣大厅,目睹那些分拣女工运指如飞日复一日的场面,你可以从平凡中感悟到一丝伟大).你也会更加珍爱你的每一位平安归来的"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