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8.参考消息在第10版以整版篇幅登载了该报驻地拉那记者王洪起的一篇题为“‘山鹰之国’变样了---四进阿尔巴尼亚”的长篇报道。叙述了阿尔巴尼亚前后三四十年的种种变迁。下面摘录最后一节“中国情结”以飨那些关心阿尔巴尼亚变迁的朋友们(原件见下图):
中国情结
六十年代到过“山鹰之国”的人都知道,当时公路上跑的是解放牌汽车,骑的是永久牌自行车,手上戴的是上海牌手表,听的是熊猫牌收音机。阿尔巴尼亚人的衣食住行无处不同中国有关。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在地拉那的大街上,已很少有人与你以“同志”相称(60年代),但也没有人暗地里骂你是“猴子”(70年代末和80年代),而是恭敬地称你为“先生”。
迄今,阿尔巴尼亚老人仍忘不了那份“中国情结”。在大街上,一位素不相识的老者同我握手,还用中国话“你好”与我打招呼。他发现我懂阿语,便跟我攀谈起来。老人家说:“过去,中国在阿尔巴尼亚最困难的时侯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援助,还有的中国专家为我们的建设牺牲了生命。这些我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最近,阿尔巴尼亚发生了20年来最严重的电力危机,是中国援建的费尔泽水电站为我们救了急。我们真希望中国人再来。“
新年前,记者有幸分别见到了阿尔巴尼亚首任总统阿利雅和现任总统迈达尼。他们都表达了对中国的友好情谊,希望两国人民长期友好下去。 |